裁判员风采丨执裁实践与理论研究兼顾——自行车国际裁判员李昕专访国际裁判员、北京市自行车运动协会秘书长、首都体育学院教师、专家学者……李昕老师身兼数职,身上的“标签”真的太多了,他的履历像是一本厚重的书,写满了专业、奋进、修养和精彩。多年来,无论是在自行车赛事执裁工作,还是在专业理论研究上,李昕都交出了一份份优秀、斐然的成绩。 实践和理论兼修并重,在知行合一中有所作为 李昕的赛事执裁经验非常丰富,从1988年至今一直积极参与北京市各级各类自行车项目竞赛裁判工作。参加了在京国际、国内的高级别自行车赛事裁判工作,如2008年-2012年北京老山场地世界杯赛等。担任环北京国际公路职业巡回赛竞赛顾问。参加了第7届-第13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项目竞赛组织工作,担任第9届-第13届全运会自行车比赛的技术代表和/或总裁判长。多次担任年度自行车项目锦标赛、冠军赛技术代表或总裁判长。参加多届环中国、环青海湖、环海南岛、环崇明岛、环太湖、环舟山群岛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裁判工作,以及多项境外裁判工作。参与历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自行车项目的竞赛组织工作,并担任技术代表、总裁判长。曾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1998-2001年度、2002-2005年度、2006-2009年度“全国优秀裁判员”,200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全国优秀裁判员”。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自行车项目竞赛副主任、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自行车项目竞赛副主任、获得北京奥运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进个人”奖励。 在赛事执裁、协会管理、学校教学等数种工作之外,李昕还积极投身到自行车运动的理论研究中。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公关课题、法规司课题,并获得奖励。主持2020东京残奥会自行车项目科技攻关与服务课题。编著了北京奥运会知识读本《自行车项目》、《残疾人自行车项目》等;参与编译了2005版和2013版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自行车竞赛规则》;主持编写2009版、2016版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自行车训练大纲》;编著《自行车竞赛方法与裁判实践》专业教材。发表多篇核心刊物专业论文。 裁判员的素养 李昕老师非常看重裁判员应有的素养,他说:“作为裁判员首先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具备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这是前提和保证。其次,优秀的裁判员一定要熟练掌握竞赛规则,并与时俱进,这是基本能力。作为裁判员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因为每场赛事都会在一定的规律中存在着变数,在看似常规的赛事中也会有隐含新的特殊趋势、超出比赛常规、突发事件等情况,如场地、器材、战术意识等,很多是书本上无法看到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敏锐洞察力,时刻准备面临新的、未曾经历的挑战。所以需要裁判员们具备应对突发复杂问题的临场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和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赛场情况是瞬息变化、不可逆转的,判断和处理问题必须迅速、及时、让人信服。最后就是要周密、充分地做好每一场赛事的准备工作。裁判员还应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以优良作风和实际行动,做出自已的努力。” 勇于创新,挑战自我—中止比赛、首次采取抽签排序 “裁判工作看似是个重复性的工作,但其实融入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和内容,特别是在复杂的大赛中,存在着某些规则和规程未详尽的情况,裁判如何来客观的判定、做临时的决定和处理是比较要劲儿的。”李昕老师朴素的话语虽朴素,却处处可见他对裁判工作中灵活判断、抗压、不断创新等综合素质的自我要求和修养。 2009年第十一届山东全运会场地自行车记分赛上,因当时有多名参赛队员被套圈却未能按规定及时退出比赛,并延误离场,造成现场比赛秩序混乱,作为总裁判长的李昕老师凭借丰富的执裁经验、熟练的专业技能,毅然决然的、罕见的中断了比赛,李昕认为出现赛场违规、失控的苗头就要立刻中止,不至于让混乱延续。但这样突发情况下的临场决定一定是顶着巨大压力的,当时就有某些媒体提出质疑,认为全世界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比赛不规范。最后经过错误剥离,证明李老师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的决定也得到了总局项目中心的领导、各参赛队的认可。最终,比赛继续进行,严格遵守赛事规则,保证了赛事的公平性。 在面对规则、规程未详尽的复杂问题,甚至掺杂着文化差异等尖锐因素下,李昕老师凭借过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冷静判断等,总能合理的加以处置,甚至可以开创先河。给李老师留下印象深刻的赛事还有在辽宁凯林赛全运会上的执裁。那时按照赛事规则运动员出发排序是可以抢位的,但现场却出现抢位严重犯规,致使无法开赛。时值总裁判长的李昕,史无前例的决定临时采用抽签方式来确认参赛人员的出发尾随位置。无独有偶,在后来的里约奥运会也出现了该种情况,国际上也采取了相同的处理办法,相当于我们对该情况的实践操作办法要比国际上还先行执行。所以可见,实践出真知,规则也会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调整、创新。 传道授业 李昕的师者的身份也有着两重“角色”,一重是在职于首都体育学院的教师,他在首体开设了自行车竞赛方法的课程,他说:“虽然自行车是一个大项,在奥运会上也有22块金牌之多,但很多人还是看不懂自行车比赛,在我国来说自行车运动项目还是比较小众,所以希望通过在高校开设自行车课程,以讲解、比赛欣赏、战术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自行车运动的魅力,体验和享受竞赛的氛围,更多的了解和掌握比赛的规则, 对该项运动的发展和普及非常有益处。”而且令人欣慰的是李昕老师的部分学生确实也参与到自行车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中。 李老师的另一重师者“角色”是自行车裁判员梯队建设的培训者、培养者。李昕老师充分肯定了现有北京自行车裁判队伍的整体情况,北京在国家级裁判数量和赛事经验上都优于其他省市,但在奥运会后,也因场地情况等因素影响,北京承办赛事数量有所减少,使得自行车项目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裁判队伍的发展。所以近两年协会和竞赛管理中心正在加大力度提高赛事和裁判队伍的发展,积极协助各区二级、三级裁判员的培养,大力发展一级裁判员,后续将着力健全裁判员的梯队,提高整体素质和质量,并为其争取更多参与赛事执裁的机会,如增加到外省执裁的机会等,给裁判员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 56岁的李昕老师谈及未来的工作规划时说:“未来我希望以培养新人为主,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分享、传授出来。新时代自行车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裁判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我们将努力建设一支作风正派、执法公正、有情怀、懂项目、有能力、有素养的裁判员队伍。” |